Latest news
新闻动态
-
2021-07-09
谱润投资周林林:“行”在走四个化,大量的机会在智能化和无人化
2021年7月7日,陆家嘴投融资峰会暨第一财经股权投资峰会在上海举行。本次活动以“科技·生活”为主题,深度研究人工智能、5G、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科技领域的创业投资。峰会现场,中国顶尖股权投资机构、母基金和出色创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前沿的创业趋势与投资机会。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我国各大门类的制造业都在逐渐摆脱以往的生产方式,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先进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谱润投资的重点投资领域,多年的成功经验也让其在该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峰会现场的《从车轮到芯片的进化之路》圆桌论坛环节中,谱润投资董事长周林林针对出行领域发表独特见解。他指出,衣食住行都是万亿级别的大行业,而其中的“行”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人行”,一个是“物流”,这两部分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本质上不同的地方。总的来说,这两部分都在走“四个化”,一信息化,二智能化,三无人化,四新能源化。
“目前‘人行’的信息化做得相对完善,包括滴滴、携程、共享单车这些企业都是在解决信息化的问题。信息化发展得相对成熟,但未来仍然有很多空间,关于智能化,可以发现,现在汽车的功能越来越多,人掌控的东西却越来越少,而智能化的下一步就是无人化。无人化在不同的场景实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欧洲国家可能会比中国实现得更早一些。”周林林认为,“人行”新能源化,中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但这个赛道大家都是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还有很多机会给到投资者。
相较于“人行”,“物流”的四化相对较慢。周林林表示,“物流”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情景,现阶段“物流”的信息化还没有一个像滴滴或携程那样把整个市场笼络起来的好平台,中国卡车智能化也远远不如轿车,无人化、新能源化同样远远低于“人行”领域。
如周林林所言,不同空间有着不同的机会。在他看来,其实“四个化”里面都有机会,目前信息化格局比较稳定,但大量的机会在智能化和无人化里面,特别是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周林林,乃至背后的谱润投资对中国的先进制造业一直抱有信心,他们坚信,中国经济的优势就在制造业,处于全球制造大国的地位,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不会改变。谱润专注在先进制造业,也是想通过帮助中国先进制造的提升,促进社会的发展。制造业讲究工匠精神,谱润也愿意在投资界践行工匠精神。
目前,谱润投资60%的投资业务都集中在先进制造业上,先后成功投资了水晶光电、佰利联、隆基股份、利尔化学、金禾实业、金海晨光、石大胜华等多家企业,其中不少已发展成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精准的投资眼光,让谱润投资成立19年间始终保持整体IRR超过30%的高回报率。
-
2021-07-05
锂电池溶剂龙头石大胜华股价创历史高峰 “老股东”谱润投资持续看好
2021年下半年,山东石大胜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大胜华”)股价继续“涨不停”。7月5日,石大胜华股价开盘后持续上行,最后收报176.18元/股,涨幅1.81%,创下股价历史高峰。这也是该公司股价连续第七天上涨。
石大胜华被称为今年的“大牛股”。2021年1月4日,石大胜华收报53.18元/股,此后逐渐突破“百元”大关,截至7月5日已累计上涨231.3%。随着股价的攀升,石大胜华的市值也从年初的107.96亿元增加至357.08亿元。
石大胜华是全球最大的碳酸酯类溶剂生产商,并且是国内唯一能同时提供5种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的公司。高市场占有率加上庞大的增量空间以及向好的业绩,是石大胜华备受资本市场追捧的重要原因。
石大胜华独领风骚
石大胜华成立于2002年12月,是锂电池溶剂行业龙头企业,旗下主要产品包括碳酸二甲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等碳酸酯类产品,以及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添加剂和MTBE、混合芳烃、液化气等传统化工产品。
其中碳酸酯系列产品主要用于生产锂电池电解液。目前,石大胜华拥有五种电解液溶剂,同时还在积极布局电解液添加剂项目,形成了电解液上游原材料的完整布局,是国内唯一能够同时提供5种溶剂及锂盐的企业。
独特的产品优势,让石大胜华在行业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并率先抢占市场机遇。锂电池主要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和数码消费类等领域,近年随着政府以及各大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投入越来越大,石大胜华的增长空间亦越来越广阔。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2021-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将分别达到180万辆、191万辆、213万辆、235万辆、257万辆、280万辆,平均年增长率约9%。“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态势,进而带动动力电池电解液需求的增长。”石大胜华表示。
新能源汽车之外,锂电池另一主要应用领域——储能市场也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有分析指出,虽目前行业基数相对较小,但未来几年随着规模的扩大,储能市场也将会成为带动电解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东方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在下游需求旺盛、产业链盈利可观情形下,石大胜华电池级溶剂新产能将陆续释放并带来一定盈利弹性,长期来看,随着石大胜华积极转向新能源,传统化工占比持续下降,未来有望保持较高的利润中枢,叠加其他的锂电相关材料布局,未来有望成为锂电产业链核心公司。
过去一季度,石大胜华业绩表现也相当理想。财报显示,石大胜华一季度营业收入16.85亿元,同比增长9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2亿元,同比增长1409.4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增加11.64个百分点至10.66%,基本每股收益同比增加1366.67%至1.14元/股。
谱润投资“眼光独到”
石大胜华在股票市场勇猛表现,最大受益者无疑是众投资人。谱润投资是石大胜华上市前唯一的投资机构,并且是仅次于石油大学的第二大股东,于2010年正式入股,至今持股已经长达11年。
谱润投资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股权投资管理团队之一,目前管理着近40亿的人民币基金和4亿美元基金,其中以新材料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方向一直是谱润投资长期关注并投资的领域,在石大胜华之外,还先后成功投资了水晶光电、佰利联、隆基股份、利尔化学、金禾实业、金海晨光等多家业内优秀企业。
在创办谱润投资时,创始人周林林给谱润定下的目标是帮助一批企业成为中国行业的龙头,因此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谱润投资一直遵循“至少是细分行业前两位,或者有潜力成为行业未来龙头老大”的投资原则。
据了解,谱润投资十一年前入股石大胜华时,石大胜华仅仅主营碳酸脂系列产品,但通过了解该公司的技术储备和对于产业发展趋势的研讨后,谱润投资判断石大胜华后续产品的拓展和延伸空间可以顺应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从而具备引领绿色化工的成长潜力。
实践证明了谱润投资的预判:石大胜华凭借独特的技术和质量优势,迅速布局六氟磷酸锂、锂电池电解液特种添加剂等领域,并成为锂电池溶剂的全球龙头。
数据显示,石大胜华电池级溶剂产品市场份额长期保持国内第一,其碳酸二甲酯系列产品(含副产丙二醇等)产销量从2016年的约28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46万吨,年复合增速接近18%,其中电池级DMC国内份额占据50%以上,电池级EMC国内份额占据近40%,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从国际市场看,目前石大胜华核心产品碳酸二甲酯(DMC)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0%,出口量占国内总出口量的60%以上,其他溶剂市占率达50%。
对投资标的的严格选择让谱润投资保持着理想的回报率。成立19年的谱润投资至今累计进行过42笔投资,整体IRR超过30%。
-
2021-06-25
先进制造业是引领而非追赶 国际化助力先进制造业破局
来源:证券日报网
作者:谢岚 许伟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在投资界有时又未必全然这样。成立了19年的谱润投资,总共的投资记录也只有42次。但是19年来,其整体的IRR却超过30%。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对谱润投资董事长周林林进行了专访,就我国先进制造业与助力企业国际化进行了探讨。
与TMT、新消费等热门赛道相比,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周期更长,在估值上,也不占优势。为何谱润投资对先进制造业这一“苦活”赛道更为关注?周林林表示,中国经济的优势就在制造业,处于全球制造大国的地位,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不会改变。谱润专注在先进制造业,也是想通过帮助中国先进制造的提升,促进社会的发展。制造业讲究工匠精神,谱润也愿意在投资界践行工匠精神。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周期虽然长,但是收益回报未必低。2014年,谱润投资了绿的谐波(688017)于2020年顺利在科创板上市,谱润的投资也实现了几十倍的回报。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正在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制造业大类门类繁多,如何区分哪些领域可以被称作“先进制造业”?周林林旗帜鲜明地指出,“先进”的概念是相对的。谱润会判断所谓“先进”在市场上是不是可以引领未来的潮流,有些“先进”不引领潮流,最后无法形成大产业,这些“先进”是鸡肋的。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有些行业还在追赶,有些行业已经实现了引领。例如光伏行业,在该领域,除了薄膜太阳能领域美国领先,其余方向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引领。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早在2010年,谱润就“慧眼识英才”,投资了如今的“光伏茅”隆基股份(601012)。
除了人民币基金外,谱润投资还掌舵了一支美元基金,后者的投资者多为主权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大型机构。谱润的管理团队也有丰富的国际管理经验。长周期的“慢投资”下,谱润会利用自己的国际化优势助力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吗?对此,周林林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表示,谱润对被投资企业的国际化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境并购,二是开拓国际市场。周林林解释称,此处的跨境并购,既包括并购同行,扩大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也包括并购经销商,从而拓展海外的渠道和客户资源。谱润认为,国际化是理念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的结合,理想的国际化是和外国人一起来合作开拓国外市场。
因为新冠疫情,国际交流受到抑制。在此背景下,国际化是否遇到了新的挑战,会有什么新的调整?周林林坦诚,新冠疫情的影响确实存在,是挑战,亦是机遇。他表示,谱润2019年投资了一家温州的汽车零配件企业,当初的规划是出海收购德国和美国的2家同业公司,成为全球行业的龙头。相关工作已经在2019年下半年启动,由于疫情耽搁下来,未来重启仍不确定。但是疫情下,谱润所投企业的经营业绩整体上受影响不大。2020年,他们的业绩可谓一季度停滞、二季度恢复、三季度补亏、四季度反超这样的走势。这背后,是疫情下全球需求对应的供给向中国集中的宏观背景。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之一,芯片行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一领域,谱润是否已经有所布局?周林林认为,在芯片的核心领域,我国的技术积淀相对薄弱,因此把关注点投向了相关的辅助领域。他告诉《证券日报》记者,2018年,谱润投资了一家珠海的芯片载板公司,不同于服务普通的记忆芯片或CPU芯片,其产品面向更高端的通信芯片与GPU芯片。由于技术水平已经可以比肩国外,此前公司的客户多为美国公司。随着国内公司开始寻求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公司产品订单猛增,这两年可谓供不应求。面向未来,谱润看好哪些先进制造业的行业与赛道?思索片刻,周林林给出了他的答案:一是新材料,二是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三是电子与半导体。我国在新材料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有差距就有机会;用工荒使得各行各业都在寻求自动化技术来替代人力,因此存在很大的机会和空间。至于电子行业谱润一直在关注,周林林透露,借助国际化,谱润全资收购了一家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做自动光学检测的以色列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搬迁至苏州工业园区。
-
2021-06-21
谱润投资:逆风启航 看大国制造点亮未来
在本土PE投资界,有一家以常年稳健投资见长的低调企业,奉行反周期的投资方略,擅用系统分析方法,在19年的时间中,投资的42家企业中已有15家上市(不包括新三板),总基金年均IRR(内部收益率)超过了36%,它就是谱润投资。
谱润投资董事长周林林,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出身,在完成多个本土战略咨询项目后,敏锐察觉到传统咨询方式并不能真正为中国企业带来改变,唯有掌握“话语权”,对企业产生影响力,才能带来真正的调整与改变。
为此,周林林转向了股权投资之路。
19年如一 用确定性穿越新常态
周林林始终认为,谱润要么不做,做就要做真正有影响力的战略投资者。周林林和金重仁早年间在香港注册了Principle Capital,其英文名称本身就有“投资有道”的理念在其中。如何“开张”,周林林有自己的独家方法论,在以麦肯锡点系统分析方法为投资判断的基础上,周林林眼中的“好”项目必须满足四个标准,即:行业具有技术含量且非资产密集型;能够面向全球且具有足够延展性;具有一定本土竞争力且能直面跨国公司的竞争;行业内中国企业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且不断上升。
这也决定了谱润的机会点不在资本潮涌的投资热地,而在另一片红海之中。从谱润长期聚焦的行业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大消费、大健康领域是其重点投资方向。
具备话语权和影响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纵观谱润单家企业的投资份额,占比都比较高,80%的项目是第二大股东,20%是第一大股东。这在传统私募行业中是不可思议的,通常都认为集中投资带来的风险更大,周林林不那么认为,“当你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态势、周期规律、竞争格局、上下产业链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当你坚信遇上了大好的投资机会后,只有‘押大筹码’才能带来高回报率。”
谱润在先进制造行业投资上的成功,坚实地印证了这一点。
最坏的时候 也可能是最好的时候
谈及目前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格局,周林林认为中国企业仍然有很艰难的一段路要走。在中美日趋紧张的竞合关系下,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优势与地位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动摇。如何在优胜劣汰之间,保持先发优势,持续试错投入,提升产业服务,这是当下的行业必须去认真考虑的。困难与机遇,总是像难兄难弟一般,形影不离。
周林林有句经典语录,“经济最不好的时候一定是我们投资最好的时候。”以小见大。在历次宏观过热,PE火爆的阶段,谱润投资都很少出手。放到现在,这样的投资理念依旧令人叹服。
面对经济过热的泡沫,亦或是暴风雨来的前夜,一贯热闹喧嚣的投资场里,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去认真考察企业的需求与方向。绵密冗长的投资周期,让很多逐利的资本失去耐心,转而拥抱许多不够深入了解的产能与行业。
恰恰相反,周林林生平从不打急功近利的仗,这与他一贯坚持反周期投资方略有关。在热钱如潮的PE市场,他曾经两度逆向进退,像他说的那样,“信息经常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走了,什么时候该重新冲锋。”
2010年,是周林林的得意之年,谱润一期投出了8个项目,接近9亿元人民币,趁着投资项目雅士利、浙江永强的上市势头,谱润二期募集规模高达20亿元的资金。次年,情况突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周林林在2011年年中时察觉到了市场的诡谲,企业订单下滑,工业价格下跌,资金流转紧促,有许多明显过热的投资项目也相继被叫停了。另外,他和团队主动降低管理费,令同业侧目,引得市场一片哗然。这一年,周林林将20亿的谱润二期缩减为2亿的规模,除已经投出的3个项目,剩余到账LP资金,周林林悉数退回。在当年,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过此事。
果不其然,那一年,美股对中国概念股大门紧闭,A股形势愈发紧张,PE行业也从舆论上的“精英”变成了一群“过冬”的人。直到PE寒冬过去,蛰伏一年多之久的周林林才选择在2013年携资金入市。
问及缘由,套用一位周林林的投资拥护者的话,“周林林是我见过的对经济周期把握得最好的人。”
只有真正能够优中选优,把握投资价格的人,才能敏锐的嗅到投资商机。
“我们关注的,不是资本争相逐入的行业。门槛始终在那里,所以我们宁愿多花一点时间。乘风破浪有时往往简单,难就难在什么时候急流勇退。”周林林每每想起,都意味深长。
方法重要 选择有时更重要
先进制造业之中,有一门领域,谱润深耕二十年,那就是精细化工领域。依照周林林对“好”项目设定的四大标准,经过海量的筛查与梳理,谱润团队先后对海翔药业(002099.SZ)、利尔化学(002258.SZ)、滨化集团(601678.SH)、佰利联(002601.SZ)、金禾实业(002597.SZ)、石大胜华(605026.SH)和奥德赛化学等细分行业中的领先优势企业进行投资,果不其然,多年之后,他们都成为了行业龙头,发展势头不可限量。七家投资标的中,有六家已经成功上市,谱润作为企业的第二大股东,获得了超过10倍的回报。
而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投资者的洞若观火与执着不懈。
“因为掌握系统分析方法的人不多,所以行业里我们这种打法其实并不多见。”周林林肯定的回答。
而避开波峰,严控风险则是谱润制胜的另一个关键。随着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增速发展阶段,经济环境、经济周期不可同日而语,带领团队持续应对瞬息万变的投资环境与经济形势,借力打力,成为了周林林和谱润投资屡战屡胜的不二法门。
“当下的中国,产业需要整体提升,投入一定会持续加大,机会就在其中。中美贸易战,是危机,也是契机,促使行业转型,倒逼国产化,迫在眉睫。”周林林似乎已经感受到了下一波浪潮。
自主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成就了规模庞大的中国制造业,也获得了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头衔。但在诸多领域,中国企业仍处在低端复制与恶性竞争的怪圈之中,品牌意识薄弱、制造水准不佳、市场认可较低等问题频发,这也就是谱润投资董事长周林林判断国内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的原因。“在很多企业的赛道上,研发占比不高。但我们团队,往往注重的,就是一家企业是否具有科技创新的能力,特别是在一些高端领域的制造业上,”周林林分析到,“我们通过行业分析挖掘,寻求有自我规模增长、核心实力增强追求和需求的头部企业。”
绿的谐波(688017)也就是这样,进入了谱润投资的视线之内。
一家是从事机器人关节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一家是独树一帜的低调投资公司,为了打破国外公司在减速器领域的全球垄断地位,实现中国市场上国产进口替代的共同目标,而走到了一起。
早在2013年,谱润投资就开始关注并看好机器人的前景,针对机器人行业进行了系统的行业分析,随后确定了产业链上下游最具价值的三大核心部件,并进一步对三大核心部件进行系统分析,最后锁定苏州绿的谐波为唯一的投资标的,于2014年投出了绿的谐波,并在2020年8月成功登陆科创板。
“绿的在减速器制造方面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我们获得了几十倍的回报。”周林林欣慰的点头。“实现这样的回报,并不容易。有些企业起初并没有需求,有些企业则是在较长的磨合期中转身投入了别人的怀抱。这是一个相互认可的过程。”
周林林用丰富的行业经验以及深刻的市场洞察,为中国制造投下了他认可的一票。
新冠疫情仍在肆虐的今天,全球化产业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给拥有完善制造体系的中国一个新的契机。随着技术、设备和人才的体系建立与逐步规范,会使得全新的“中国智造”出现在世人眼前。当然,自主创新,是所有期望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一条无法避免的荆棘之路。
关于未来,周林林充满希望。“我们期待着,在这个充满变化领域里寻找、发现、助力和成长。”
-
2020-06-17
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创新典范——绿的谐波申报科创板上市成功过会
6月17日,上海——上交所披露科创板上市委的最新公告显示,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绿的谐波)申报科创板上市成功过会。
绿的谐波是一家专业从事精密谐波传动装置研发、设计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绿的谐波生产和销售的精密谐波减速器达到9.21万台,在国内机器人谐波减速器市场的渗透率和市场占有率较高;产品销往欧美、日韩等国。随着谐波减速器市场需求的逐年攀升,绿的谐波于2017年投入了数十万台谐波减速器生产基地的建设, 目前谐波减速器的智能化生产线全面投入使用,预计到2020年,绿的谐波减速器的产能将增加到年产80万台的规模。
谱润投资的董事长周林林表示:“祝贺绿的谐波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里程碑的成绩!我们对绿的谐波在谐波减速器方面的精湛技术能力非常有信心,目前其行业中做到了中国独有、世界领先,未来我们将继续陪伴绿的谐波,助力其迈向世界一流的谐波减速器的研发制造企业。“
早在2013年,谱润投资就开始关注并看好机器人的前景,针对机器人行业进行了系统的行业分析,随后确定了产业链上下游最具价值的三大核心部件,并进一步对三大核心部件进行系统分析,最后锁定苏州绿的为唯一的投资标的,并于2014年年初投资了苏州绿的。
作为绿的谐波引入的第一家外部投资机构,谱润投资积极参与到公司的战略决策,帮助引进了国家先进产业引导基金,为企业在发展方向、公司治理、市场定位、产业整合及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等重大问题上,提供了持续的支持和服务,并且在科创板上市进程中给予了宝贵的指导。
在谱润投资的助力下,绿的谐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日本Harmonic Drive公司在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全球垄断地位,而且以独特的谐波传动的力学模型开发出高质量的国产精密谐波减速器,在中国市场成功实现了国产进口替代。
谱润投资创办于2002年,专注于中国的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大健康、大消费领域的股权及并购投资,目前同时管理美元和人民币基金。谱润投资运用自身专业广泛的资源支持企业发展,提升企业价值,助力企业走向国际化,支持行业整合和并购,在国际市场上参与更高层次的合作与开拓。谱润投资的成功案例包括水晶光电,利尔化学,上海钢联,雅士利,隆基股份,金禾实业,石大胜华,英杰电气,绿的谐波等。
-
2020-06-05
吉凯基因:中国转化医学先行者|谱润明星企业系列故事
2001年,《Science》杂志将RNAi技术评为2001年的十大科学进展之首,这时曹跃琼还不知道,这项最新技术一年后就将成为自己创业的助推之手。
彼时在某生物技术公司工作的曹跃琼也敏锐地发现,RNAi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解决一些临床研究的问题,于是向上司提议立项RNAi技术的业务,却被三次驳回。年轻气盛的曹跃琼哪里服气:“那么好的东西,您不做,那么我来做。”
十多年后,曹跃琼创立和领导的吉凯基因在转化医学领域脱颖而出,不仅成为国内致力于为全国研究型医院医生提供高效科研服务的平台型公司,而且积累和搭建了强大的生物标志物的数据库,建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前研究,再到临床研究的完整的转化医学系统。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吉凯基因董事长曹跃琼,装束洒脱而干练,齐耳短发,斯文的眼镜,不施粉黛,身着薄荷绿的西装上衣,黑色西裤,脚上是一双平底黑皮鞋。给人的感觉却温柔而不失坚韧,从容而率真。
她是生物医药界的“花木兰”,躬身入局,挺膺负责——2002年创立的吉凯基因,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临床科研大数据为驱动的平台型靶向新药研发公司。
吉凯基因 - 曹跃琼董事长
梦想:搭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间的桥梁
追忆吉凯基因最初成立的日子,曹跃琼颇有感触,“我们是在张江药谷孵化器长大的,最早的时候我们在孵化器一栋6层的小楼,租了一间200平米的房间开展实验,后来慢慢地从一楼到六楼,每层都拥有了一两间这样的实验室,到2009年我们从孵化器‘毕业’,搬到了张江高科园区的爱迪生路326号。”
“我们早期的发展真的是按需推进、稳扎稳打。” 曹跃琼她说话的语速非常快,“让我来说说这个院子里的几栋楼。伴随着业务的壮大,我们从最初的一栋楼拓展到了四栋楼,形成了吉凯基因全面的转化医学体系,包括基础研究、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临床前研究、新药开发的四个功能楼。” 这里拥有涵盖组学研究平台、载体制备平台、细胞与动物模型构建平台,以及标准化GMP车间。
“吉凯从创立伊始,就专注于服务研究型临床医生的科研需求,而这些临床医生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中国癌症病人,需要寻找的是胃癌、肝癌、肠癌等中国特异癌种的治疗办法。吉凯就是为这些忙于诊疗、无暇顾及基础研究的临床医生,提供医疗科研服务的支持,帮助他们去发现基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曹跃琼的目光投向窗外的远方,声音温柔而有力。“我认为吉凯存在的价值,就是搭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间的桥梁。”
曹跃琼提到的 “桥梁”便是转化医学。1996年,转化医学的理念第一次出现在《柳叶刀》杂志上,这种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联系的医学研究方法,提出将临床、基础、制药等各种资源有效整合,从而更直接地推动临床问题的解决。
在发达国家,转化医学是创新药物形成的成熟模式,但在中国仍旧处于起步阶段。1996年,曹跃琼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学研究生毕业,加入了一家生物技术企业,不仅大量接触了临床医生,并且在此期间目睹了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之间的鸿沟。
跟随曹跃琼十多年,吉凯基因知识资本部总经理金杨晟表示:“国内的众多制药公司几乎都是针对国外已经验证的基因靶标开发抗体药物、小分子药物。中国缺乏发现基因与疾病关系的基础研究的公司。这是新药研发的上游,也是吉凯基因所做的事业。”
创立至今18年春秋,吉凯基因与分布在全国的40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90%的研究型医院建立了基础研究合作关系。最为重要的是,吉凯基因将个性化、非标准化的医生科研项目,做到了工程化和标准化,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在与研究型医生的合作中,吉凯基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物标志物的数据库,并且建立了强大的转化医学基础。
吉凯基因致力转化医学的目标一直很清晰,在局外人看来非常艰难的决定,曹跃琼都能够淡然面对:“2011年的时候,那时公司还很小,资源也有限,当时一家制药公司想与我们进行合作,那笔合约有200万。”说到这儿,曹跃琼放缓语速,“当时我们的销售额只有一千多万,这笔合同对我们而言不是小数目,但最终,我们还是决定放弃,因为从业务逻辑来看,接受它会阻断我们之后新药研发的路径,眼前一时的利益将来会造成发展中更大的痛。”
2015年,吉凯基因开始尝试由基础科研服务,向下游的临床应用拓展——与医生合作开展基因治疗和新药研发。
2014年~2015年是吉凯的重要转折点,期间发生了两件里程碑事件。
一件是引入谱润投资的A轮融资,不仅获得了谱润作为战略投资人的资本注入,更是利用谱润在化学和制药方面的丰富经验和资源,随后不久就帮助吉凯做出了业务梳理和能力拓展的重大决定。
另一件是,北美已经出现了有关白血病治疗的成功案例,而白血病治疗中用到的慢病毒和肿瘤细胞培养,正是吉凯基础研发的优势。当时,白血病专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所长周斌兵教授刚回国不久,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在吉凯科研团队的协助下,实验所需的试剂很快便研发出来,大大缩减了研究周期。2015年底,周斌兵教授的研究论文刊登在了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Medicine》,在国际上首次发现PRPS1基因突变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出现耐药和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机遇与挑战并存,相对于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要严苛的多,“常规的科研,保障交付达到90-95%就可以了,但临床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经受不起这几个点的差距。”即使困难重重,曹跃琼还是带领团队挺过来了,围绕白血病的CAR-T细胞治疗,一共完成了数十例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这些成果实实在在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与我们之前的工作所获得的满足感完全不同!”
之后,2017年1月吉凯基因转化医学研究院成立,2017年吉凯基因经上海市科委批准设立上海肿瘤药物基因靶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年新年伊始,获批设立上海市基因治疗技术创新中心,这个中心是上海市十大创新中心之一,由吴清副市长亲自授牌成立。
从量变到质变,吉凯基因自始至终把临床作为原点和核心,通过与医生的紧密合作,从临床样本出发,进行原创新药的研发。今天,吉凯基因已经形成了一条以疾病基因研究服务、疾病早期基因诊断、疾病细胞免疫治疗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但这并非终点,而是吉凯迈向梦想的新起点。
自信:三大业务护城河构建的竞争力
什么是吉凯的核心竞争力?曹跃琼的回答很坚定,“我觉得是我们构建的系统性的医学研发的工程化平台,将基础研究这个几乎不可能标准化的过程,最大限度标准化了。”
“我要感谢谱润,是他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刻理解,让我们有机会在他们的陪伴下,建起了公司的护城河”。吉凯基因通过10多年的建设,将基础研究过程工程化了:在吉凯的研究体系中,实验的数据流、物流、人流是完全分离的,这种完全分离带来了研究数据的高度可重复性和可信性。研究型医生利用这个平台,大幅度提升自己研究经费的使用效率和研究的质量,最终,他们对疾病的理解更加深入、准确。让他们在临床工作中以更快的速度掌握全局。“虽然每个研发项目都是个性化的,但是在吉凯的基础研究平台,是可以实现工程化和标准化的。”曹跃琼解释说。
经过十多年科研服务的积累,吉凯基因厚积薄发,形成了第二个核心竞争力——丰富而强大的生物标志物数据库。其中包含了3万个cDNA文库,12万RNAi文库。
吉凯基因转化医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曾经在礼来制药和耶鲁大学从事细胞疗法临床研究的程继军博士表示,作为科学家,他非常看重吉凯基因由临床科研服务而积累的海量、功能性的实验大数据。“这是支撑吉凯研发首创药的基础,我们以实际的临床问题作为新药研发的起点,从临床的需求出发,成功率会更高,这在国内和国外都是非常稀少的。”
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莫过于吉凯基因独一无二的“医生合作+科研服务+产业化支持”的业务模式。这也形成了吉凯基因从基础研究到临床产品开发的转化医学的闭环系统,促进了临床和科研之间的转化和连接。如今,吉凯基因已建成了通过GMP认证的生产车间和上万平米的研发场地,拥有多项细胞免疫治疗品种和抗体药物品种研发管线。在吉凯基因的医学转化平台上,每年的科研项目大于2000项,日均在线实验大于2000项;拥有的自有已授权及申请中专利达到了130余项,其中包括70余项获得授权的专利。
笃定:“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多年来,“专注”、“严谨”、“眼光很远”是外界合作伙伴以及吉凯基因内部员工对曹跃琼最多的评价。无论是走进公司大楼,还是翻开公司介绍手册,都能够醒目地看到“专注专业,严谨创新”这一核心价值观。
“吉凯不做跟风的事,新药开发是严肃严谨的过程,不是说现在风口来了,我们就要一拥而上。很多风口并不是说风来了,就谁都可以上。风口其实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只做我们能做的事情。”曹跃琼这样解释自己所坚持的“专注”。
她身上散发出的这种专注和严谨,也体现在了她无谓小我,全身投入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支撑她坦然面对人生和事业的各种跌宕起伏。“我个人做的事情其实很少。”被问及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时,曹跃琼的回答是:“我们建立的这个转化医学的平台才是最有价值的,能够让更多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在这里施展,共同致力提升中国高发少药患者的生命质量,推动我们国家医学的进步。”
她的这种特质也感召了许多怀有共同使命感的有识之士。金杨晟评价说:“曹总是一位非常有眼光和情怀的人,她从一开始她就想搭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之间的桥梁,致力于转化医学的工程化和体系化,这么多年,她的理想从未动摇。”
2020年最新加入的程继军博士评价说,“国内很多公司都做CRO,服务的仅仅是药企,但是曹总的规划不一样,她的眼光看得远,能够看到我们国家在转化医学方面的迫切需要,并愿意花十多年的时间去做最基础的工作,为了以后的厚积薄发。”
而此前任职于谱润投资,2014年负责吉凯基因投资项目的曾立,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遗传学博士,他不仅主导了2015年B轮的跟投,后来干脆全职加入吉凯基因。
吉凯基因销售渠道事业部总经理张冬严,曾经在诺华制药领导过二三百人的销售团队,也很认同曹总的理念及情怀:“我加入吉凯,是因为知道转化医学这个事情难,但很重要!也有前景!应该说曹总给了我未来的信心。”
吉凯基因医药事业部的总经理袁纪军博士,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的博士,在行业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曾经在恒瑞医药主导了PD-1单克隆抗体的研发过程。
“致力转化医学,共创健康明天”。这既是吉凯基因的企业使命,其实也是吉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转化医学”,是吉凯的赛道,它是一条虽然艰难,但独具潜力和前景的赛道;“共创”两字谱写了吉凯基因从创立之始就遵循的发展道路——携手研究型医生,为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为我国的健康事业尽绵薄之力。
谱润投资在吉凯基因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见证更陪伴着吉凯的成长。谱润投资的董事长周林林回忆说:“2014年我们尽职调查之后,发现曹董的团队非常专业、年轻,而且执行力很强,虽然当时公司体量不大,但订单非常多,而且精细化运营做得非常好,于是我们非常坚定地投出了A轮,后来我们又跟投了两轮增资。投后管理方面,我们也非常密切地参与吉凯基因的业务发展,尤其是2015年之后大力支持他们向CAR-T细胞治疗方面转型。”
凭借长期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科研数据,以及已经发现的数百个与中国人群肿瘤相关的潜在新靶标基因,吉凯基因在研发出基于创新药物靶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的方向上,无疑是站在了有利的位置。
周林林指出:“未来吉凯基因可以打通整个创新药的产业链,从最早的靶点的发现、药理学的研究、生物分子的发现、药物本身的研究,到临床一期二期三期的CRO,吉凯基因的转化医学前景是无量的。”
时间拨回到2018年,《Science》杂志再次将RNAi技术列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理由是当年8月,FDA宣布批准了第一款基于RNAi技术的治疗药物,这是自20年前RNAi技术被发现以来,首个被证实有临床价值并获批上市的RNAi药物。2019年底,FDA又批准了第二款RNAi药物……近20年前曹跃琼坚定看好并成为创业初衷的技术得到了时间的验证。
巴菲特曾经说过,人生就像滚雪球。我们先要找到一个雪道,这个雪道最好有两个特点,第一它要足够长;第二个特点雪道上面的雪要足够多。对于曹跃琼和的伙伴们来说,就是找准了转化医学那一条雪道,静下心来,十年二十年的坚持和积累,孜孜不倦地滚自己的雪球,把这个雪球滚的越来越大。